Toggle navigation
gienginali
:::
主選單
資訊安全
網路測速
線上書籍
登入
登入
帳號
密碼
登入
:::
新聞載入中,請稍後...
所有書籍
「自建 samba + ZFS (snhpshot快照/任意還原點)檔案伺服器」目錄
MarkDown
5-1 ZFS - Raid
1. 簡介
2. 開始
2-1 Samba 簡介
2-2 Linux 伺服器安裝
2-3 create mode
3. 安裝
3-1 準備安裝軟體
3-2 安裝 VirtualBox
3-3 安裝Debian8
3-3-1 完裝完成後手動設定固定ip
3-4 微調
3-5 安裝samba與相關套件
3-6 安裝 zfs 套件
3-7 新增二顆儲存虛擬硬碟
4. samba 設定
4-1 Samba 伺服器設定
4-2 基本設定
4-2-1 新增任何使用者及訪客皆可讀寫之分享資料夾
4-2-2 使用者家目錄權限設定
4-2-3 設定需帳號密碼才可登入瀏覽提高檔案伺服器管理安全層級
4-2-4 增一般使用者唯讀分享資料夾
4-2-5 增隱藏分享資料夾
4-2-6 修改主機名稱
4-3 進階設定
4-3-1 實作-samba 設定
4-3-2 建立目錄結構
4-3-3 建立使用者
4-3-4 建立群組
4-3-5 實作-分享目錄權限設定
5. ZFS
5-1 ZFS - Raid
5-1-1 建raid1
5-1-2 建raidz
5-1-3 管理與維護
5-1-4 效能測試
5-2 查看已建立的新硬碟
5-3 認識 zfs格式化 指令
5-4 單一硬碟
5-5 以 ZFS 製作 ZFS Raid0
5-6 以 ZFS 製作 ZFS Raid1
5-7 作業
5-7-1 作業過程
6. samba 目錄+zfs 檔案系統
6-1 將 samba 的 分享目錄移至 zfs 硬碟上
6-2 zfs 快照與回復
6-3 zfs 分割區 直接複製備份 (Replication)
6-4 不同主機間 dataset 複製
6-4-1 本機對本機實做
6-5 差異性備份(增量複製)
6-6 rollback 快照時光機
6-7 從快照中還原個別檔案或目錄
6-7-1 從快照還原個別檔案-原理
6-8 刷洗 scrub (linux的 fsck)
7. 參考文件
7-1 VirtualBox 虛擬機使用 實體硬碟
7-2 Proxmox Physical disk to kvm (KVM 虛擬機直接使用實體硬碟)
7-3 How To Create A NAS Using ZFS and Proxmox (with pictures)
7-4 zfs 入門與管理技術
5-1-2 建raidz
自建 samba + ZFS (snhpshot快照/任意還原點)檔案伺服器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1.
建
raid1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raid1即mirror
[pve wiki](https://pve.proxmox.com/wiki/Storage:_ZFS)上的教法,建 raid1 語法:
zpool create 儲存池名稱 raid格式 裝置名稱 zpool create -m 掛載點 儲存池名稱 裝置名稱 zpool create -f -o ashift=12 儲存池名稱 mirror 裝置1 裝置2 [zpool的用法詳細說明](https://www.freebsd.org/cgi/man.cgi?query=zpool&sektion=8&manpath=freebsd-release-ports) 這段主要就講這一行指令
zpool create -f -o ashift=12 vic1 mirror sdb sdc
上面這個指令會建立一個 vic1 的儲存池(storage pool)、自動產生zfs檔案系統和掛載點(預設都是在系統的根目錄底下),並且會自動掛載該檔案系統。
一個指令就幫你做了這麼多事,真是簡便到有點不太習慣,它把我這些全都做了: 建raid指令mdadm、格式化mkfs.ext4、建掛載點mkdir /mnt/vic1、掛載mount
註: 裝置名寫 sdc 即可,也可寫全路徑名稱 /dev/sdc 註2:[這一頁](http://www.gienginali.idv.tw/modules/tad_book3/page.php?tbdsn=797)和[舊資料](https://pve.proxmox.com/mediawiki/index.php?title=Storage:_ZFS&oldid=8928)都有提到了,也可以用 ls /dev/disk/by-id 的方式來建儲存池,因為它是硬碟上的序號,比較不會變動。 注意要找那個帶廠牌、型號、序號的那個才是哦! 範例如下: ls -al /dev/disk/by-id ata-TOSHIBA\_MG04ACA400N\_178IK6ORFVLC -> ../../sdb ata-TOSHIBA\_MG04ACA400N\_178IK6OSFVLC -> ../../sda 注記一下,有空時再來研究 vdev\_id 這個指令和 vdev\_id.conf 這檔要怎麼設定,它們都可用 man 來查看。 可用參數說明:
-m 指定掛載點,這個掛載點可不用先建資料夾。若已建資料夾也沒關係,但該資料夾內有檔案則會報錯 -f Forces use of vdevs, 即便它正在使用中或有其它的衝突。並非所有裝置都可靠此指令解決。 -o ashift=12 是指先進格式化(4K)的硬碟所需要下的參數。但新版的zpool本身已有支援4K sector的功能了,所以不用特別指定這個參數。 4K問題參考資料:[心誌](http://blog.haostudio.net/hwp/%E5%9C%A8freebsd-%E5%BB%BA%E7%AB%8B-zfs-%E8%A8%98%E9%8C%84/)、[Silent Melody](http://laby2.blogspot.tw/2012/12/zfs-with-advanced-format-4k-sector.html)、[delphji's Chaos](https://blog.delphij.net/2011/01/-neptune-zfs.html)、 若想查你的 zpool 建立時是否有使用 ashift 指定12 可用此指令
zdb |grep ashift
來查詢那個數值是否等於12
若你有4顆硬碟想要建mirror的話,會建議你這麼下指令:
zpool create vic1 mirror sdb sdc mirror sdd sde
這樣你建出來的 raid 會變成 raid10 效能會比較好。 或是你一開始只有兩顆硬碟先建mirror了,後來想要再加兩顆進去,指令是這麼下的 zpool create vic1 mirror sdb sdc zpool
add
vic1 mirror sdd sde 使用zpool statu 看的效果如下:
```
NAME STATE READ WRITE CKSUM vic1 ONLINE 0 0 0 mirror-0 ONLINE 0 0 0 sdb ONLINE 0 0 0 sdc ONLINE 0 0 0 mirror-1 ONLINE 0 0 0 sdd ONLINE 0 0 0 sde ONLINE 0 0 0
```
不建議使用這樣的方式來下指令 zpool create vic1 mirror sdb sdc sdd sde
若想[建立單顆](https://www.freebsd.org/doc/handbook/zfs-quickstart.html)硬碟的儲池存指令語法:
zpool create 儲存池名稱 裝置名稱
zfs 在預設的情況下,
不帶任何參數所建立的儲存池就是raid0
裝置名稱可以寫成 /dev/sdb 或簡寫成 sdb 都可以 例: zpool create vic2 sdb
若你一開始只是建立單碟,之後想要多加一顆進這個儲存池以達加速效果,也很容易實現
zpool add vic2 /dev/sdc
attach指令說明 zpool attach 這個指令是用來加硬碟,但它只能加硬碟進mirrors的最上面那顆硬碟裡
錯誤訊息參考: $zpool create test1 sdd invalid vdev specification use '-f' to override the following errors: /dev/sdd does not contain an EFI label but it may contain partition information in the MBR. 若出現以上的錯誤訊息,大意是指 sdd 已有分割區了,使用參數 -f 來強制覆蓋過去即 $zpool create -f test1 sdd
:::
展開
|
闔起
文章類別
書籍目錄
展開
|
闔起
線上使用者
5
人線上 (
5
人在瀏覽
線上書籍
)
會員: 0
訪客: 5
更多…